hmm...關於聯名這件事吧

 

每一次看到品牌之間聯名的新訊,都能感受到各界的期待,也許是因為許多聯名手法可以刷新認知,打破界線、帶來更多創意,即使是令人緬懷的普普天才Keith Haring仍憑著許多聯名新作留存於大眾視野,繼續實現他對世界的關懷。但這之間全然只有好處嗎?事物大都一體兩面,聯名這件事也存在著值得討論的空間吧?

 

Photo via THE OPUMO

 

聯名總是能串連起許多人事物,就像來自比利時的滑板廠牌THE SKATEROOM,起源為創辦人Charles-Antoine接觸到Oliver Percovich所領導的Skateistan,這開啟了他對於連結藝術、滑板文化與非營利組織的想像,THE SKATEROOM就這樣誕生了!很難想像藝術、滑板與公益到底要怎麼放在一起呢?在過去十年,THE SKATEROOM與超過50個藝術家或藝術基金會合作設計滑板,並將收入的至少10%投入國際公益項目,至今已爲40個以上的項目籌備資金,金額已經累積超過一百五十萬美元,也就是說這筆費用正流動於全世界?幫助許多弱勢孩童以及青少年接受教育、更好地適應社會。

 

Photo via LUMAS

 

而且,THE SKATEROOM滑板所使用的材料皆來自加拿大永續林業,並在生產過程中達到碳中和,盡可能地對環境友善,這些種種將藝術、滑板和社會責任結合在一起的模式,讓THE SKATEROOM2019年獲得B Corp. 共益企業認證,這是不是也說明了,聯名不只是為了商業利益?它可以是畫布,讓藝術家的創意乘著更多形式與大眾見面,也能是媒介,讓社會責任得以透過不同的形式實踐。

 

Photo via Uniqlo

聯名這件事,也許還能促進巨擘雙方共享流量?UniqloKaws這兩位在流行領域都有很大的聲量,據報導當時宣布合作後,Kaws的微信指數(在平台上的熱度)飛漲多倍到一千八百萬,Uniqlo的微信指數也以倍數飆近八千萬,本來只單方面關注UniqloKaws的粉絲都成為了另一方的流量來源。

 

有得亦有失,那些可以更圓滿之處

講了很多聯名的好處,也看得出來聯名手法在近年來使用頻率相當高,但在流量快速互相堆疊的同時,是否會犧牲掉一些更深層的靈魂?

 

(Photo via Uniqlo)

 

就像比起聯名的產品本身,大眾是否更注重品牌聯名的話題度,在這種前提下,那會是好的產品嗎?或者該說有意義的產品?如果是沒意義的產品還需要存在嗎?但它的確成功了!更多時候,聯名好像淪為偷懶之實,反正只要放上個Logo也能大賣,但相信久了消費者也能觀察到這樣的行為,並且會自行判斷是否值得購入。

 

與藝術家聯名、合作這件事,理想中應該實現1+1>2的核心,品牌的產品就像是畫布,可以吸受藝術家的能力、情緒以及創意,進而結合產品的特點與藝術家的特色,並向消費者傳達為大眾創作的根本,但這種種思考也許在我們換位之後又會不一樣了也說不定?